年鑒專家許家康訪談錄
點擊數:327602011-02-22 00:00:00 來源: 年鑒網
【按語】許家康,廣西合浦人,1950年3月生。1970年參加工作,1976年畢業于廣西大學中文系。曾在中共合浦縣委、縣人民政府工作。1986年調入廣西社會科學院,歷任《廣西年鑒》編輯部副主任、副主編,編輯部(年鑒社)主任(社長)、主編,廣西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98年掛任中共柳州地委副書記,后調任廣西社科聯副主席,2008年任巡視員。長期從事年鑒編纂出版工作和年鑒學理論研究。在主編《廣西年鑒》的同時,先后協助《柳州年鑒》、《廣西企業年鑒》等6種年鑒創刊,創辦《廣西社會科學年鑒》、《中國—東盟年鑒》并任主編,策劃并擔任總編輯主持編纂《廣西大百科全書》。經手編輯加工年鑒、百科全書和地方志書稿50多卷7000多萬字,其中主編40多卷5800萬字;出版專著2種(合著1種),發表論文50多篇,共70多萬字(不含他人合著文字)。代表作有《年鑒事業未來發展的戰略思考》、《年鑒條目及編寫研究》、《年鑒編纂入門與創新》等。研究成果和編纂成果獲省部級獎10項,其中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中國年鑒獎2項,廣西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項。1996年當選中國年鑒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2001年當選中國版協年鑒研究會會長,2008年當選中國版協年鑒工委會主任(會長)。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聯系關護專家,廣西優秀專家。
2009年7月23~25日,許家康赴陜為陜西省年鑒編纂培訓班作輔導報告期間,接受了《陜西地方志》雜志主編張世民的專訪。
張世民(現任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市縣志處處長、《陜西地方志》刊物主編、副編審。以下簡稱“張”):許先生,我注意到您著有《年鑒編纂入門與創新》一書,請問您是怎樣涉足年鑒研究領域的?
許家康(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年鑒工作委員會主任(會長),廣西社會科學聯合會巡視員,編審。以下簡稱“許”。):我于1986年從基層調入廣西社會科學院,專職從事《廣西年鑒》的編纂出版工作。1988年任副主編,負責日常編務。當時,“年鑒熱”在各地剛剛興起,同仁們迫切需要交流,需要理論指引,因而經驗交流和理論探討的風氣較盛,尤其是部分省、市社科院創辦的一批年鑒的編輯人員,由于所處環境的影響,對年鑒理論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我是受這種環境的影響而涉足年鑒研究領域的。但由于這是一門邊緣學科,既新又冷,實踐經驗和理論積累都嚴重不足,資料匱乏,開始研究時困難可想而知。即便是到了后來,要拿出一點像樣的成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撰著的《年鑒編纂入門與創新》一書,用的全是笨功夫:一點一滴地總結編纂實踐經驗,一篇不拉地瀏覽同行的文章,同時深入調查上千種國內外出版的年鑒,并嘗試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利用點點滴滴的工余時間,歷經三年準備,三年撰稿,方成小書一本,還不敢妄稱為“學”。其中的艱辛,難以言表。
張:年鑒編纂在我國尚屬一項較新的事業,較之地方志編纂可謂是為時尚淺,但是年鑒編纂事業的發展勢頭十分勁猛,您覺得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它與地方志編纂比較,應該有怎樣的互動發展空間?
許:我國地方志源遠流長,少說也有上千年的歷史;而年鑒的出版,自1909年奉天圖書館印刷發行《新譯世界統計年鑒》以來,滿打滿算也只有100年時間。這100年中,頭70年出版的年鑒不到200種,其中絕大多數壽命都很短促。后30年也就是當代改革開放的30年,年鑒編纂出版事業突飛猛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6種發展到90年代末的1300多種;進入新世紀后發展勢頭依然強勁,至2009年,估計在版年鑒約有2500種,加上內部贈閱、非正式出版的年鑒,總數接近3000種。年鑒事業迅猛發展的原因,主要是改革開放的推動,也是工業化的需要。我在《年鑒編纂入門與創新》一書中對此曾作過這樣的分析:“年鑒出版業的發展,固然與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關系,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更為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說,年鑒是工業文明的產物,與某一特定地域的工業化進程有著內在必然的聯系,它隨著工業文明的繁榮而繁榮,也將隨工業文明的衰落而衰落,或隨工業經濟嬗變為更高級的經濟形式而逐漸改變自己的表現形式?!闭俏覈I化的快速推進和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成就了年鑒事業的輝煌。
年鑒與地方志有許多相近、相通之處,但它們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文獻資料載體,不光是選題選材的時限不同,表現手法也有很大的區別。正是由于相通而又不同,才能走到一起而又不會相互擠壓發展空間。事實上,年鑒完全可以為地方志編纂積累資料,而地方志又可以為年鑒(主要是地方綜合性年鑒)的編纂提出要求、指明方向。兩者互動發展空間非常之大。
張:年鑒創新是一個新問題、老話題,因為創新的內涵賦予是不斷變化的。您覺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年鑒編纂出版的創新方向在哪里?您對年鑒的創新目標和創新效果有何期待?
許:年鑒創新的話題在年鑒界已經熱議多年,這對于促進年鑒事業繁榮發展有積極作用。近年來,全國年鑒品種數量快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都得益于年鑒創新大討論。年鑒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品種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管理機制創新,等等。其中的關鍵是理論創新,包括觀念更新。目前,創新的薄弱環節也正是理論創新不足,理論跟不上實踐的發展,觀念落后于時代。如果問我對于創新有什么期待的話,首先就是希望年鑒同仁和有志于年鑒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通力協作,逐步構建起年鑒學的學科體系,實現年鑒理論的全面創新。這是提高年鑒編纂出版質量,促進年鑒事業創新發展的需要。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又是實踐的先導。在理論上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樹,要提高年鑒的編纂出版質量,促進年鑒事業創新發展,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理論研究每跨出一小步,都有可能引導實踐邁出一大步。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年鑒事業的每一波發展,都與年鑒界的理論積累密切相關。毫無疑問,逐步構建年鑒學的學科體系,將能有效引領年鑒事業創新發展的潮流,提高年鑒的整體質量。其次,要堅持品種創新,重視品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政府年度公報”、由財政撥款出版的年鑒總是少數,多數年鑒都得面對市場需要,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這就必須樹立品牌意識,通過不懈的努力,精心打造年鑒品牌。我熱切期待中國盡早出現能夠進軍國際讀者市場的年鑒品牌,能夠在全國流行的年鑒品牌,能夠在地方或行業獨具影響力的年鑒品牌。通過品種創新,打造有市場號召力的年鑒品牌,正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年鑒編纂出版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我們這一兩代年鑒人崇高的歷史責任。
張:我注意到,不久前廣西組織編纂出版一套《廣西大百科全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您作為項目的策劃者和總編輯,能否介紹一下這套書的相關情況,然后分析一下用百科全書形式反映地方情況,與用地方志形式反映有何異同?地方志編纂工作是否仍然有不可代替的話語空間?
許:編纂出版《廣西大百科全書》,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科學、準確把握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致力于建設文化先進?。ㄗ灾螀^)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廣西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礎工程,同時也是廣西宣傳部門和文化界、理論界向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的重點獻禮項目?!稄V西大百科全書》編纂工作自2005年10月全面啟動,至2008年12月8日正式出版,歷時三年兩個月。全書分13卷,共2100多萬字,收入條目3.5萬條,圖照1.2萬幅,約10萬個知識點,全彩色印刷,耗資約1000萬元。全書編纂工作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牽頭,自治區社科聯、社科院、方志辦等為主要承編單位,動員社會各界5000多人參與其事,其中多數是專家、學者;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專家全程給予指導?!稄V西大百科全書》是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地區百科全書,也是中國地區百科全書家族中一個全新的類型——按知識門類分卷的多卷本地區性大百科全書的第一部。專程到南寧出席這套書首發式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龔莉評價說,《廣西大百科全書》以其框架、內容、體例等多方面的創新和編纂出版的高水平、高質量,成為中國地區百科全書編纂史上的成功典范,并開創中國地區百科全書編纂工作的全新時代。
《廣西大百科全書》在廣西的歷史上第一次對地方百科知識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并以有關廣西的基本知識、基本情況和基本資料為記述對象,題材上溯至遠古,下迄于出版年份。這與首輪修編的地方志內容范圍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地區百科全書是知識性工具書,記述的重點是地方知識,兼收地方的基本情況和基本資料,按工具書的體例進行設計和編排,以條目為基本表現形式;地方志是資料書、地情書,記述的重點是地方的基本情況和基本資料,兼顧地方知識,按志書的體例進行設計和編排,以文章為基本表現形式。地區百科全書和地方志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內容和形式都難分伯仲,加上在信息時代,人們對文獻資料的選擇趨于多樣化,兩者不可能相互擠占生存空間。大家都知道,地方志的話語權由政府賦予,其話語空間有歷史稟賦,并不是一部地區百科全書所能剝奪得了的。省級和主要城市地方志機構人才密集,對地方知識了如指掌,具有組織編纂地區百科全書的先天優勢。在兩輪修志的間隙,用三五年時間,組織編纂一套多卷本的地區百科全書,是地方志機構揚其所長、為社會多作貢獻的一條重要路徑。據我所知,你們省方志辦的董健橋副主任早就有編纂《陜西大辭典》的想法,這與地區大百科全書的創意有異曲同工之妙,如能付諸實施,對于董先生來說也算是功德圓滿。更重要的是,此舉將能有效地擴大方志部門的社會影響,何樂而不為?
張:是的。我在陜西省咸陽市工作期間,曾組織實施并擔綱完成了《咸陽大辭典》的編纂工作,用了將近七年時間,最后字數314萬字,收錄條目9000余條,但是《陜西大辭典》迄未實施。陜西也有過單卷本《陜西百科全書》,屬于同一類型,但卷帙較少。感謝許先生接受《陜西地方志》雜志采訪。
(刊于《陜西地方志》2009年第五期)
注:圖為許家康(左一)與作者張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