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志鑒發展趨勢
點擊數:284172013-11-30 00:00:00 來源: 年鑒網
內容提要:回顧志鑒發展歷史,志書悠久而曾經輝煌;年鑒歷史雖短,但發展迅猛,正走向輝煌。本文從讀者、編者﹑運作機制等方面分析考察,年鑒將走得更快更遠。作者不認同取代說、長編說、各自發展說,而是認為將在實踐中互相借鑒、融合,創造形成一種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年鑒、新志書,或稱年鑒類志書。
關鍵詞: 志鑒編纂;實踐歷史;發展趨勢
筆者從事年鑒編纂工作十五年,現剛退出本單位的年鑒工作,卻與年鑒的緣分沒有斷,還在做,或參與,或顧問別的年鑒,譬如《浦東企業年鑒》《陸家嘴年鑒》《長江三角洲年鑒》《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年鑒》等。對年鑒情有獨鐘,不拋棄,不放棄。平時愛逛書店,一旦看到新年鑒,眼睛就亮,興趣就來。報刊上讀到年鑒創刊消息,總想千方百計先讀為快。為什么對年鑒那么敏感,興趣那么濃厚?一句話:出于對年鑒的認識。認為年鑒是信息總匯﹑百科全書﹑句號工程,年鑒好査,年鑒有用,年鑒大有前途。關于信息總匯,我不贊成年鑒只能記過去時,不能記進行時;只能記本年度,不能記歷史性(背景性)﹑前瞻性信息。凡重大活動﹑工程,有不少跨年度﹑跨區域的,所以正在進行﹑即將進行的事物,都可以入選年鑒。它的入選標準不能像志書那么苛刻﹑死板。凡對讀者有用有參考價值的,達到一定標準,就應該入選。這個標準,各級年鑒各種年鑒可以各不相同。關于“百科全書”,是希望一冊在手,了解大概,得到啟示。年鑒應該是該地區﹑單位﹑行業﹑專業的年度百科全書。只有內容齊全﹑豐富﹑系統,年鑒才可用好用,才有讀者,檢索率利用率必然高。關于“句號工程”。這是非常貼切形象的比喻。把編纂年鑒視作一個地區﹑一級政府﹑一個單位(企業)﹑一個行業年度工作的最后一項工作,而且確認是一項不能馬虎﹑不能偷工減料的系統工程,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畫圓滿的句號。這個句號,必不可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正因為地方綜合年鑒是這個地區的信息總匯﹑百科全書﹑句號工程,所以被越來越多的“新官”所推崇,所選擇。上海市浦東新區原書記杜家豪到黑龍江省當常務副省長,赴任前讓我們找了最近幾年的黑龍江年鑒。在家翻了好幾天,赴任時還帶上,過了一段時間才還過來。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徐麟﹑副書記吳信寶等剛到浦東工作時都向有關單位索要年鑒﹑地方志。閱讀這些年鑒﹑志書,比聽口頭匯報更準確﹑更系統﹑更完整,也很靈活自由。把聽和看結合起來,把問和査結合起來,不難在較短時間內熟悉情況,掌握主動。志鑒是工具,利用它是捷徑。
展望志鑒發展趨勢,不能不回顧一下地方志與年鑒的發展歷史。中國地方志的歷史有2000多年,有專家用十六字概括,即源于周代,兩宋定型,明清繁榮,現代空前。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曾設“外史”一職,“掌四方之志”。地方志又源于先秦的地理古籍《尚書·禹貢》《山海經·山經》?,F存最早的志書為東漢初的《南陽風俗傳》。以后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志書經歷了內容由簡單到復雜﹑體例由不完善到較完備的發展過程。中國大百科全書專家﹑版協年鑒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孫關龍認為:“中國2000多年的地方志歷史,大致分為地記﹑圖經﹑方志﹑新方志四個階段?!钡赜涬A段是東漢至南北朝,主要形式是地記,或稱為記﹑傳等。圖經階段是指隋﹑唐至五代十國。這一時期志書的主要形式是圖紀,或稱為圖記﹑圖志。有圖有文,圖文并重,是這階段志書的特點。方志階段,指北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前期(1979年以前)。從地記到圖經,長達1000多年,從圖經向方志過渡,又經歷了幾百年。到宋代,它的體裁已由史﹑書﹑志﹑記﹑錄﹑傳﹑圖﹑經﹑表﹑乘﹑略等逐漸綜合演變而充實,體例也日趨完善。到南宋,圖經已退居次要地位。宋代是中國志書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明清兩代,是中國地方志發展的繁盛時期。這個時期志書有普修省志﹑縣志數量驟增等特點①?!吨袊胤街韭摵夏夸洝匪?/span>8000多種志書中,縣志占5000多種②。中華民國時期編修的方志從內容到形式都有進步。新方志階段,是指我國第一輪修志開始到現在。
再說年鑒發展史。年鑒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世界年鑒已有500年發展史。它源于歐洲,最早是英國,擴展到歐洲大陸,再到美國﹑日本等,由歷書演化而來。農業社會需要歷書,工業社會需要年鑒。世界年鑒的編纂和出版中心,大致隨世界經濟中心轉移而轉移。中國第一部年鑒是1864年(清同治三年)出版的《海關中外貿易年刊》,至今100多年?!逗jP中外貿易年刊》是洋人把持大權的中國海關總務司主辦的?,F知中國人自己編的年鑒是1913年由上海神州編譯社編輯的《世界年鑒》。20世紀20~30年代,中國出現一個編纂出版年鑒小熱潮。至20世紀40年代末,有200多種年鑒?!渡虾D觇b》創刊于1924年?!渡陥竽觇b》創于1933年,出版到1936年,還有1944年本,共5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一本年鑒是《開國年鑒》,1950年由天津進步出版社出版。1950年大公報創辦《人民手冊》,每年出版,一直出版到1965年。這是一本不以年鑒命名的年鑒,內容翔實,為綜合性年鑒,它是中國年鑒史上一部重要年鑒。以后出版了《世界知識年鑒》《中國體育年鑒》《中國攝影年鑒》等。1980年開始至今,年鑒得到大發展。1980年,全國有《中國百科年鑒》等6種。1981年翻一倍,14種。1982年,28種。1986年,達113種。1993年,640種;1999年,達1300多種;2005年,約2000種;2008年9月,約2500種③④。
從年鑒發展歷史看,年鑒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中國年鑒是中國建設現代化的需要。改革開放,給年鑒發展創造了條件。對內要改革,對外要開放,信息要流通。年鑒是信息大全﹑檢索工具。只要堅持改革開放,中國年鑒就會長盛不衰。
關于年鑒與方志兩者關系,近百年來有很多論述,歸納起來是三種:取代說﹑長編說(年鑒為修志服務)﹑相得益彰說⑤。站在社會轉型期﹑中國文化步入新的大發展時期這個角度,展望其發展趨勢:在一段時期內,年鑒和志書平等共同發展;約二三十年后年鑒事業漸獲強勢,年鑒隊伍超過修志隊伍,年鑒影響超過志書,直至創造適應時代﹑吸納志鑒之長的新體裁﹑新載體(新志﹑新鑒或新志鑒)。年鑒漸獲強勢主要從讀者﹑編者﹑運作機制等方面分析考察。
讀者群年鑒超過志書。由于年鑒記述內容大多是上年的事,而志書記述的是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事,遠離讀者生活現狀和環境,給人歷史感﹑陳舊感,年鑒仍有現實感﹑新鮮感。志書與年鑒讀者群中,既有相同的普通讀者,也有不同的特殊讀者群。特殊讀者難分多寡,普通讀者這一點上,已呈現讀鑒人多于讀志人。志書的綜合性﹑百科性年鑒也有,年鑒條目的獨立完整性﹑照片的豐富形象性﹑年鑒檢索便捷性,志書不具備。讀書不僅要增長知識,而且還要學以致用。從這一點觀察,年鑒的利用率顯然高于志書。志書的“存史﹑資政﹑教化”功能,已經部分并逐漸全部可以被年鑒所代替。年鑒的時效及出版頻率優于志書,已經吸引并必將吸引更多方面﹑更多層次的讀者。
編纂隊伍年鑒強于方志。從方志機構編鑒和修志隊伍看,編鑒或許只是一個科室的事,編鑒人員不如修志人員多。但年鑒年復一年地編,年鑒工作日趨常規,越來越規范,隊伍越來越穩定,人員越來越專業。一個人修幾部志實在難有機遇,一個人編幾年幾十年年鑒可能性卻很大。從業人員發展空間也大,走編輯編審的專業技術職稱應該得到鼓勵。如果把年鑒與方志分開說,那么編年鑒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年鑒專家必然比方志專家更多,學術討論更活躍,實踐與理論的建樹將更可觀。
運作機制年鑒優于方志。志書必須是政府列入規劃,專門撥款,由專門機構組織實施。而年鑒呢,只要需要,無論內部需要還是外部需要,是存史需要還是交流需要,是工作需要還是生活需要,需要就是年鑒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年鑒是信息總匯﹑百科全書,在信息化時代特別需要經過篩選﹑沉淀的信息,年鑒就正具有這一優勢。編鑒機構不必局限于地方志辦公室,既可以官修,也可以民修,完全可以“走市場”。編鑒的機構可大可小,姓公姓私也無妨,只須具備一定資格,編出來的年鑒符合國家出版物要求即可。當然地方綜合年鑒的出版現階段尚需納入地方志專門機構管理。年鑒的品種完全可以百花齊放,五花八門。資料來源﹑編輯手段﹑發行廣告都將創新,不斷優化配置﹑高效運作﹑服務社會﹑服務現實。不僅自己養活自己,還將作為一種載體﹑一個平臺,做成產業,做大事業。國外許多年鑒已經這樣走過來的,我們也會這樣走過去,而且是創造性地走,走中國特色的年鑒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① ③ 孫關龍:《年鑒與方志比較研究》,載《年鑒信息與研究》2008年第6期。
②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
④ ⑤ 孫關龍:《方志不能年鑒化,年鑒不能方志化》,載《年鑒論壇》(第二輯),2011。
【作者:上海市浦東新區地方志辦公室 張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