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xb2v8"></tr><delect id="xb2v8"><em id="xb2v8"></em></delect>
    <var id="xb2v8"><sup id="xb2v8"></sup></var>
      <optgroup id="xb2v8"></optgroup><sub id="xb2v8"></sub>
      1. <var id="xb2v8"><sup id="xb2v8"></sup></var>
              主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主辦:中國出版協會年鑒工作委員會

              首頁>>年鑒數字化

              中國年鑒的集團化、數字化、網絡化

              點擊數:298412011-01-23 00:00:00 來源: 年鑒網

              中國年鑒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規模和數量上,已經躍居世界年鑒生產大國的行列;在規范和樣式上,已經基本步入了國際通行的年鑒表現形式和編纂工藝大體一致的軌道;在理論研究和通過專業協會凝聚業界力量、促進事業發展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有業界同仁總結道,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年鑒事業經過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創辦時期”,以及90年代中后期的“規范化時期”,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新的發展階段的背景是,我國市場經濟的框架已經基本建立,各級政府的體制、功能與管理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社會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以計算機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著人們尋求、處理、接受和傳播信息的思維與習慣。在這樣的背景下,過去20多年年鑒界形成的幾成定勢的編纂體制、思想、方法、工藝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年鑒如何應對這種挑戰以尋求持續發展?實施順應社會信息化趨勢的全面創新是勢所必然。在今天,“年鑒的創新是實踐的要求,時代的呼喚,是年鑒界共同面臨的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

              一、就中國年鑒事業的整體發展方向而言,實施順應社會信息化趨勢的創新最為重要和迫切的任務,是應該自覺而又迅速地走上集團化、數字化、網絡化的道路,目標是構建大規模的中國年鑒資源數據庫。這是中國年鑒真正融入信息產業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年鑒與時俱進的必然選擇。
              數字化和網絡化首先是年鑒表現方法、載體形式和傳播手段的變革與創新。任何一種年鑒都可以數字化進而在網上發布、傳播,實現網絡化,但這僅僅是單種年鑒的數字化和網絡化,說到底它也僅僅是印刷版年鑒的變體。在信息資源的生產、傳播、選擇、利用已經高度多元化的今天,單種年鑒——不論是電子版的還是印刷版的,都很難形成資源的規模優勢。因此,中國年鑒要想在未來仍然作為社會信息資源的組成部分而存在,年鑒的生產者要想使年鑒資源真正為社會所利用,就必須走構建大規模的中國年鑒資源數據庫的道路。而構建數字化、網絡化的大規模年鑒資源數據庫,必須建立在整個年鑒界走集團化之路的基礎上。 
              集團化是指年鑒界的聯合與合作,是一種體制創新。由于集團化的目標是聯合與整合年鑒界的整體力量,構建大規模的數字化、網絡化的中國年鑒資源數據庫,所以,集團化所體現的體制創新就成了數字化和網絡化所體現的形式創新和技術手段創新的基礎與支撐。進一步說,如果有了集團化這種體制創新,數字化和網絡化也就不僅僅是表現方法、載體形式和傳播手段的創新了,而是延伸到了內容創新層面。因為在年鑒界聯合與合作基礎上構建的大規模年鑒資源數據庫不能是單種年鑒的簡單堆積,也不是把眾多單種年鑒歸攏到一個網址下就行,而是需要對納入數據庫的年鑒按照數據庫的結構、形式、功能進行內容的整合,甚至對原有的內容作出深度挖掘和開發,實現信息增值。對內容的整合、挖掘、開發,進而使信息增值,當然屬于內容創新的范疇。
              因此,不能把集團化、數字化、網絡化簡單地理解為只是一個形式和手段的問題,它還關乎內容與體制,是具有時代特色的綜合創新;也不能把集團化、數字化、網絡化三者割裂開來,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市場前景的數字化、網絡化,一定是建立在集團化基礎上的。


              二、為什么中國年鑒在新的發展階段必須走以集團化為基礎的數字化、網絡化之路?為什么中國年鑒集團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目標定位應該是構建大規模的中國年鑒資源數據庫?
              首先從利用年鑒的角度說。目前年鑒界一說到數字化、網絡化,想到的大多是“我這種年鑒”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事實上,近年來國內也確實出現了一些光盤版或網絡版的年鑒。但筆者認為,單種年鑒的數字化、網絡化意義不大。因為在浩瀚的網絡信息資源中,區區百萬字規模的單種年鑒根本無法吸引人們的“眼球”,很容易被信息資源的汪洋大海所淹沒。例如,據統計,到2000年末,中國的互聯網站點總數已達265405個。3利用“新浪網”的搜索引擎搜索“年鑒”,瞬時就可以獲得20個與年鑒有關的網站,61339條與年鑒有關的信息。在這一結果范圍內再以“經濟年鑒”為關鍵詞做二次檢索,仍然可以得到1067條網頁信息。4試想,讓人們從如此浩繁的信息線索中去尋找一種年鑒,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利用者在浩瀚的信息線索中對年鑒的準確定位都發生了困難,即便是實現了數字化和網絡化,又有什么用處呢?
              人們常說,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正在改變著人類的思想方法、行為模式和生活習慣。就信息的檢索、接受和利用來說,計算機和網絡環境造就了人們追求快速檢索、全方位獲得、個性化使用信息的行為習慣。人們要求信息的數量和類型盡可能多,要求信息的組合和匹配能力盡可能強,要求信息選擇和比較的空間盡可能大,要求信息是動態的而非靜止的,立體的而非平面的,歷時的而非瞬時的。數據庫就是適應這種需要應運而生的。簡言之,在信息時代,人們對信息源的要求已經不再是“書”的規模,而是“庫”的規模。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即便是單種年鑒,也不能僅是印刷版的拷貝或變體,而應著眼于擴充庫的規模。如美國在90年代中期推出的一種CD-ROM版年鑒《電影年鑒·1994》,其內容就擴充了22000篇評論、4000篇個人傳記和電影的錄像剪輯。5庫規模的年鑒信息源絕不是一種年鑒單打獨斗、孤軍作戰可以成就的,必須走向整個年鑒界的聯合與合作。聯合與合作,就是集團化。

              其次,從生產年鑒的角度說。年鑒生產者不討厭“皇糧”,不拒絕補貼,“背靠政府,面向市場”的營銷策略至少在目前的中國還有些效果。但是,年鑒人自己應該清醒,伴隨著中國加入WTO,伴隨著政府運作逐漸走向規范,無限責任與權力的政府很快就會退出歷史舞臺,年鑒的“皇糧”還能吃多久?吃多少?90年代后期,有學者就提出年鑒必須辦成“信息產業”。從不太長的長遠看,年鑒要想生存,特別是比較好地生存,要想發展,特別是比較快地發展,市場化與產業化是惟一之選。
              在信息社會,信息資源的市場化和產業化必須形成規模。因為規模是形成品牌效應的前提,而品牌效應則是占領市場的前提。以作為一種信息媒介的年鑒來說,它的規模和可替代性毫無疑問成反比:規模越小,可替代性越大;規模越大,可替代性越小。一種年鑒,人們對它提供的信息可以忽略,但一百種、一千種呢?年鑒業內已有人作過暢想:如果“將全國一千多家各級各類年鑒聯合起來,……也許會成為我國又一大信息系統”。6當年鑒成為中國的一大信息系統時,它在中國的信息產業中自然就有了份額,這就是年鑒資源的市場。所以,從年鑒生產市場化、產業化的角度說,打造大規模的年鑒資源數據庫也是必須之舉。
              事實上,具有一定規模的信息資源數據庫在中國已有成功走向市場、形成產業的范例。就以年鑒資源來說,國家信息中心建設的“中國經濟信息網專題資料庫·教育版”(簡稱“中經專網·教育版”)中有“全國年鑒”、“地區年鑒”、“世經年鑒”等欄目,其內容就是廣泛采集、挖掘、整合現有年鑒中的數據而來,實際上就是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年鑒資源數據庫。7要知道,使用這個信息系統的資源是要購買使用權的。這件本應該由年鑒界來做而實際上卻被別人所做的事情,已經向我們展現了作為一個整體的年鑒資源在網絡環境下的優勢:事實、數據數量大、面積廣,穩定積累具有歷時性,經過挖掘、整合可以形成動態的、立體的、個性化的信息系列。這種整體優勢就是年鑒資源市場化、產業化的價值與潛力。
              再如相近領域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又稱“中國期刊網”)。清華大學的有關機構從90年代中期開始研制開發,到目前數據庫已經收錄國內6600種核心與專業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積累了500多萬篇全文文獻,1500多萬條題錄信息,形成了9大專輯,126個專題文獻數據庫,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并且形成了包括網絡版、光盤版、年度版、累積版、全文版、題錄版等在內的系列化產品,幾乎壟斷了國內的中國報刊文獻信息檢索市場。8分析一下他們成功的原因,打造了一個國內規模最大的報刊文獻資源數據庫是重要因素之一。
              理論分析和實踐范例都說明,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一般而言,單種年鑒形不成信息優勢,整合成基于大規模資源數據庫的信息系統才會形成產業,贏得市場。所以,中國年鑒必須走集團化、數字化、網絡化之路。


              三、目前的中國,已經基本具備了大規模、網絡化的年鑒資源數據庫運行和被利用的環境。

              據統計,到2000年末,中國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已達892萬臺,上網人數已有約2250萬人,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占70.11%,政府行政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機關企事業人員和學生占68.94%,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達13.66小時,以獲得信息和工作需要為目的的上網者占80.09%。9分析一下這些數字不難發現,利用網上資源的人員構成、利用目的都與年鑒這種資源工具書的性質、功能相吻合,這就是網絡化的年鑒資源的潛在市場。
              再看目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的幾項社會信息化工程,都為大規模的年鑒資源數據庫的發展提供了前景廣闊但目前還是潛在的空間。
              首先是政府上網工程。我國自1999年1月正式啟動政府上網工程以后,引發了一場規??涨暗恼畔⒒占盎顒?。到2000年初,全國各級政府部門申請的gov.cn域名已達2400余個。10政府上網的目標是實現“電子政府”,“電子政府”的內涵之一是建立電子資料庫,提供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和應用項目。年鑒界常說年鑒是“官書”?!肮贂钡暮x應該是信息真實、事實準確、數據權威。如果把年鑒中真實、準確、權威的信息資源,特別是那些通過挖掘能夠增值的信息資源整合成一個大規模的數據庫,無疑是一個典型的適宜于政府上網工程的應用項目,而且是最有可能使政府信息資源實現市場價值的應用項目。所以,政府上網工程為大規模的年鑒資源數據庫的運行搭好了平臺,創造了機遇。
              其次是企業上網工程。2000年7月,我國正式啟動了企業上網工程,目標是2000年全國范圍內實現100萬家小型企業、1萬家中型企業、100家大型企業上網,并且實現三年內每年遞增100%。11企業上網工程在短時期內造就了幾百萬家在線企業,這是一個網絡信息資源的龐大用戶,從理論上說,為大規模的年鑒資源數據庫的有效運行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企業上網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加強企業和社會之間的信息聯系,加強全社會對企業的信息支撐,這又為大規模的年鑒資源數據庫被企業廣泛利用創造了可能。
              第三是校園網建設工程。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校園范圍內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建設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到2001年中,僅中國教育科研網連接起來的高等學校就達800多所,12“千兆到樓,百兆到桌面”在一些高校已經是現實。2000年11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提出“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的建設目標。13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大城市步伐更快。如北京市的建設目標是,到2002年底全市中小學都能上網,其中1/3的學校建成校園網;到2005年底全市中小學聯網計算機進入教室,力爭做到“班班通”。14

              校園網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提高學生和教師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豐富的網絡共享資源和便捷的獲取方式才是校園網的真諦所在。經過整合、挖掘的年鑒資源數據庫就是一種非常適宜于加載在校園網上的教育資源。因為年鑒中提供的歷時性、現實性、動態性事實、數據、進展、資料等,從內容上說,廣泛適應素質教育環境下的諸多課程學習和課外學習的需要;從獲取方法上說,本身就是對學生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的訓練,是對學生掌握適應終生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訓練,而學生這種能力和方法的養成,是國務院新近發布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并特別強調的。15國外曾經有過成功的印刷版年鑒“教科書化”的戰略,對提高年鑒的社會認知程度、拓展年鑒的市場空間產生了深遠影響。16這對我們不無啟發:作為教育資源出現的年鑒資源數據庫,實際上就是年鑒“教科書化”戰略思想在信息社會的表現形式。目前,教育界許多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校園網建設最大的難點不是硬件,而是軟件——網絡資源匱乏。所謂“大馬拉小車”,所謂“有路有車沒有貨”,即指此而言。怎樣解決?國家的政策非常明確:“原則上采取征集、篩選和收購的辦法,充分用好社會上現有的資源;需要重新開發的資源將采取招標競爭的方式建設?!?7所以,構筑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作為教育資源的中國年鑒資源數據庫在校園網建設上也有廣泛的市場前景。
              第四是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自1998年開始醞釀,經過數年的準備和實驗,到2001年已進入初步實用階段。該工程的核心是以中文信息為主的各類數字資源庫建設,目標是在互聯網上形成超大規模的、高質量的中文數字資源庫群,通過國家骨干通信網向全國及全球提供高效服務。在2001年4月發布的工程資源建設指南中,年鑒、各種統計資料、政府出版物就已被納入“國情資料庫”而成為“資源庫建設”的重點之一,18這說明年鑒資源在整個社會信息資源中有較強的需求牽引力,特色突出,在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將要形成的資源庫群中不可或缺,而且需要優先建設。這是年鑒界乘勢而上的一個極好契機。不過,這個契機也不是年鑒界的專利。按照該工程的運作模式,資源建設采用市場化機制,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項目承擔單位。19年鑒界如果能整合力量和資源,形成合力,應該說具有競爭優勢,從而為數字化的年鑒資源庫建設贏得條件和經費,為年鑒資源進入未來信息傳播主通道奠定基礎。但如果年鑒界在這一契機面前無所作為,該做的事自然會有別人來做。
                  總之,中國的社會信息化已經全面起航,構筑大規模、網絡化的年鑒資源數據庫有現實需求,也具備了基本條件,中國年鑒正面臨著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四、怎樣建設基于網絡環境的大規模中國年鑒資源數據庫?
              最為重要的是需要有一個組織、協調機構。因為數字化、網絡化的年鑒資源數據庫需要以年鑒界的聯合與合作為基礎,而組織、協調機構就是年鑒界聯合與合作的基礎。這個機構要規劃數據庫的發展方向、技術路線、資源建設、權益義務,需要協調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需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和靈活有效的協調機制。構建這樣一個組織、協調機構,中國版協年鑒研究會正當其位,而且責無旁貸。
              需要有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技術標準規范主要包括資源的標識、描述、存儲、檢索、交換、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同時涉及對印刷版年鑒的資源整合、數據挖掘等方面。對年鑒界來說,這是又一種意義上的“規范化”。不過,年鑒界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力量對技術標準本身進行研究,因為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正在研究和制定與國際標準和通行規范接軌的技術標準體系,開發年鑒資源數據庫理應依照這一標準進行。

              有必要建立中國年鑒資源數據庫研發基金。這筆基金來自年鑒界,用于年鑒事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遠景目標是形成股份制的經營機制。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對其遠景經濟效益曾做過預測:當工程的資源達到一定規模后,通過各種方式實行有償服務就成為可能。以全國有線電視網為例,目前我國有線電視網用戶已達8000萬,假如其中的5%成為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的會員,每個會員收費60元/年,每年就可獲得2.4億元的收入來支持工程的持續發展。20這個預測對年鑒界應該有所啟發。
              在目前階段,設立基金的意義至少有二。首先是能夠使年鑒資源數據庫的建設真正啟動,從而確保年鑒界能夠占領中國數字化年鑒資源庫建設的陣地;其次是符合國家目前正在推進的幾項重要的社會信息化工程“多渠道投入,全新機制運行”的政策導向,為將這一數據庫納入國家信息化系統創造條件。

              【作者:李國新

              (Top) 返回頁面頂端
              亚洲欧美日韩网站_青青色在线视频_999视频在线播放777_果冻传媒91cm
                <tr id="xb2v8"></tr><delect id="xb2v8"><em id="xb2v8"></em></delect>
                <var id="xb2v8"><sup id="xb2v8"></sup></var>
                  <optgroup id="xb2v8"></optgroup><sub id="xb2v8"></sub>
                  1. <var id="xb2v8"><sup id="xb2v8"></sup></var>